膠體金檢測相關知識了解
更新時間:2017-08-18 點擊次數:1486
膠體金是一種常用的標記技術,是以膠體金作為示蹤標志物應用于抗原抗體的一種新型的免疫標記技術,有其*的優點。近年已在各種生物學研究中廣泛使用。在臨床使用的免疫印跡技術幾乎都使用其標記。同時在流式、電鏡、免疫、分子生物學以至生物芯片中都可能例用到。
膠體金一般在弱堿環境下帶負電荷,會與蛋白質分子的正電荷基團形成牢固的結合,一般稱這種結合叫靜電結合,所以不影響蛋白質的生物特性。除了與蛋白質結合以外,它還可以與許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結合,如SPA、PHA、ConA等。根據膠體金的一些物理性狀,如高電子密度、顆粒大小、形狀及顏色反應,加上結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學特性,從而使膠體金廣泛地應用于免疫學、組織學、病理學和細胞生物學等領域。
膠體金標記技術,實質上是蛋白質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膠體金顆粒表面的包被過程。用于膠體金標記的蛋白必須要經過前處理,其目的在于:
1、去除高濃度的鹽分,高濃度的鹽分往往干擾蛋白與膠體金的吸附結合,或導致膠體金粒子的凝聚,這一步往往采用低濃度緩沖液來進行。
2、使蛋白分子盡量分散為單體,凍干蛋白或高濃度蛋白溶液中蛋白分子往往凝聚為多聚體大分子,可同時與多個膠體金粒子結合,影響標記的靈敏度和定量分析。
3、使蛋白具有適當的分子量。蛋白分子量過小(30 kD),形成的蛋白復合體往往是不穩定,可短時間內失活。而分子量過大時,被認為影響探針的靈敏度,特別是已知蛋白的結構與活性中心的情況下,去除對活性影響的結構部分是提高標記靈敏度,延長探針壽命(防止凝集)的有效辦法。把分子量過小的蛋白與其它蛋白(如牛血清蛋白等)結合后,能制備出穩定性更強的探針。